月亮之于地球的關系,不僅僅在于是后者的天然衛(wèi)星。自古以來,人類便仰望著月亮。2020年12月我國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地面,并帶回了1731克珍貴的月壤樣本。經過100多個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,月壤中蘊藏的豐富資源逐步被揭開了神秘面紗。
月壤中有什么?
月壤里最主要的組分是礦物、結晶巖、角礫巖碎屑,以及各種擊變玻璃和膠結物。通過分析月壤中的鈦鐵礦顆粒,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鈦鐵礦在微觀表面上,都存在著一層非晶玻璃結構。
玻璃態(tài)材料的結構特殊,可以很好地保存其中的物質材料,在月壤的鈦鐵礦玻璃中,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了大量氦-3的存在。氦-3是氦的同位素。在地球上,氦-3一直是稀有的可控核聚變資源。同時,氦-3也被眾多科學家視為未來最完美的清潔能源。
地球上的氦-3資源十分有限,全球可提取的氦-3僅有不到二十噸。氦-3的價格十分高昂,一噸的售價在20到30億美元之間,折合人民幣需要近200億每噸,僅僅一百噸的氦-3開采價值便高達兩萬億人民幣。
除了重要的未來能源物質外,月壤中還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磷酸鹽礦物。這種磷酸鹽礦物中有高含量的稀土,并且礦物的單晶顆粒極為細小,被我國科學家命名為“嫦娥石”。“嫦娥石”的發(fā)現(xiàn)對揭開月球起源演化之謎有重大的意義,其中的稀土資源也是科學家們未來不懈探索開發(fā)的重要材料。
月壤可以說是“渾身是寶”。除此之外,2022年5月,我國科學家在月壤樣本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活性化合物。作為催化劑,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潛能,但目前仍與地球上的催化劑性能上有所差異。
在我國科學家的探索下,研究人員采用人工光合成技術,通過月壤中活性化合物的催化,不僅實現(xiàn)了水和二氧化碳到氫氣、氧氣的轉化,還制造出了更為復雜的化合物甲烷和甲醇。
月壤中的氦-3
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是氦-4,而氦-3的存在盡管在地球上十分稀有,但在月壤中卻是隨處可見。月壤中的氦-3廣泛存在于月表的輝石、橄欖石、斜長石、鈦鐵礦中,其中以鈦鐵礦顆粒中的含量最高。
科學家通過測定月壤中的含量和月球的月壤厚度,估算出月球上月壤的資源總量在100到500萬噸上下。如此巨量的可控核聚變資源是驚人的,在地球上,建設一個發(fā)電量500兆瓦的氘氦-3核電站,需要消耗的氦-3一年也只在50千克左右。
氦-3作為可控核聚變的材料,在聚變過程中,除了安全性比主流的氘—氚反應核聚變更高外,還有后者無法企及的一大優(yōu)點,不產生中子,不會帶來核污染的風險,可以真正實現(xiàn)清潔高效的核能利用。
同時,氦氣凝結溫度極低,可以用作極低溫材料下的制冷。因此作為關鍵制冷劑,氦-3在超導材料、量子計算、拓撲絕緣體等前沿研究領域,可以發(fā)揮重要的超低溫性質,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。
仍在探索的技術
盡管月球上的資源十分豐富,但對其開采利用的技術問題,全世界科學家仍在探索階段。月球因缺少大氣層的緣故,地表受到太陽風長期的接觸,將太陽風中的氦-3以氣泡的形式存儲在了玻璃態(tài)礦物結構中,玻璃態(tài)結構的特殊性,也導致氦-3原位提取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。
月壤中的鈦鐵礦,相比其他礦物,在溶解氦-3上具備優(yōu)越的性質,但在氦-3注入了鈦鐵礦晶格后,氦原子也會不斷被釋放出來。由于鈦鐵礦顆粒表層玻璃結構阻擋了這一釋放過程,月壤中的氦-3就被逐漸儲存了下來。
因此想要高效開采、原位提取月球中的氦-3,需要突破的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主要在于對月壤中富含氦-3的礦物的提取和存儲,以及氦-3的原位釋放提取。有研究者指出,氦-3可以通過機械破碎的礦物結構的方式釋放,但這一提取效率相對較低。
通過加熱的方式開采月壤中的氦-3,最佳的加熱提取溫度需要達到1000開爾文以上。同時,盡管月球上有豐富的資源,但將月壤中巨量的氦-3資源用在地球的建設中,對于人類的宇宙航天航空技術而言,也仍是一大挑戰(zhàn)。
從人類首次登月至嫦娥五號成功登月采回1731克的月壤樣本,這條路道路我國科研工作者已走了51年。然而,從古至今,跨越幻想到現(xiàn)實,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的,恰恰是人類對于未來非凡的想象和勇往直前的腳步。